查看原文
其他

诞生记学习笔记

混合理论 波克夏接班人
2024-09-21

打开《诞生记》,从第一段开始:

第1页:
是否标准无保留,记录分红方案情况,行情软件查询总股本、股价和总市值。
经查询总资产640亿、负债410亿、净资产230亿,知道公司体量多大,后面看到投资规模约320亿时才能知道投资业务占了很大比重。

第4、5页:
释义部分,了解行业术语和工艺,必看。

第7页:
近三年主要财务数据,可观察三个点:
1:三年的营收、利润、现金流增长趋势;
2:经营现金流净额和净利润的差距比较大怎么办?要想到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并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找到答案,是由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导致的,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写了三篇,不再赘述: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流
(续)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流
(再续)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流
3:非经常性损益比较大怎么办?要想到可能的原因,感受它对净利润的扭曲程度;在非经常性损益表中找答案,每个公司具体情况不一样,一般构成如下:
①非流动资产处置:固定、无形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营业外收支),长期股权的处置和变更损益(投资收益);
②政府补助: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而来还是直接进当期损益,营业内还是营业外;
③持有和处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④取得子公司、联合营时投资成本低于目标净资产的差额形成的营业外收入:
这里面④涉及到两个案例:
❶2016以3765万收购汉麻生物30%股权(公允值1.7265亿),差额1.35亿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并形成1.35亿*25%=3375万递延所得税负债。说明初次购买权益法长投时,若成本低于其可辨认净资产,初始计量用对家加上这个差额,以便和可辨认净资产对齐,这个差额放在权益法长投的本期增减变动最后一列“其他”。
❷《魔术师再登台》里提到的中信股份H的案例,2018年一季度以公允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长投,由于中信股份长期处于破净状态,转换时点的持仓公允值低于其账面净资产的93亿元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影响当期损益,配合2017年计提中信股份减值33亿,这个变更将大大提高201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说明以资产转换形式取得的权益法长投,初始计量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注意:如果取得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在合并层面也是一样的处理,区别在于若对价高于可辨认净资产的话,前者记录为商誉,而权益法长投记在账面上。

魔术师的故事后续:在变更公告发出的15日之后,就收到了交易所问询,次日委托立信进行审计,立信从三个角度质疑了实质性的重大影响(1通过增持1000股达到5%持股线太假、2表决权5%在前两大股东78.13%面前不够用、3仅推荐一名董事在17名董事中影响有限且未在任何委员会担任职务),给出了不建议变更的结论,随后雅戈尔公告取消本次变更。2019年变更为“离别钩”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并陆续减持,由2018年的13亿股到2022年末还剩10亿股,市值73亿人民币。

第8页:
每个季度的主要财务数据,不同季度间收入差距若较大,要记录下来,在后面找具体原因。

第9页:
非经常性损益表:看到了当年主要来源:长期股权的处置和变更(变更联创、处置长丰)、及金融资产处置,合计损益将近20亿,与净利润36亿相比,占比很大。

第10页:
采用公允计量的资产项目列表:
1:首先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下面评论有人问:为什么在第10页就能判断这些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正是由于第9页非经常性损益表中金融资产持有及处置那项后面的附注栏里写着:系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产生,如果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话,即便当期没有处置损益,也应该会有持有期间收益吧,由此判断公司不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2:这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余额合计204亿,已经占到了公司总资产639亿的三成之多,直接下结论:投资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自己看到这些数据时,并不敢直接下判断,或者说看了也没啥感觉,但是在这里学到了一点:资金的走向和体量是可以代表公司的重心的,剂量够了,就要勇于下判断。

3:后面其实还有权益法长期股权的披露,其中大头是与主营关系不大的宁波银行75亿,更加佐证了投资业务是核心。

4:列表中有四个“小渣渣”,因其金额极小所以判断为中签新股,期末余额为0,说明年底前已经清仓。

5:最后一列: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金额,底下有评论问:这一列显示都是正数,说明当年这些股票的操作全是赚的没有亏的?老唐对此的回答是:“因为那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体现了它卖出部分的获利,落袋为安的盈利。浮亏浮盈不计。”这里展开:
①首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卖出就不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历年的浮动盈亏都积累在其他综合收益里;
②举例:第一年购买200股,成交价格10,当年收盘价12,第二年收盘价9,第三年年中股价到11时,卖出100股,当年收益200,前两年累积的其他综合收益是-100,所以投资收益=200-100=100,对利润的影响是正的;但如果当年收盘价又回到9的话,剩余的100股仍浮亏100(历年累积其他总额收益-100),所以减仓有盈利不代表剩余持仓也浮盈。

6:接下来判断:2016年内加仓了浦发银行、广博股份,减仓了中信股份H、创业软件、金正大、中信证券”。
这里判断有误,因为公允计量,余额变动也会受当年股价波动影响,不能因期末余额增加就归因于加仓,还应考虑股价上涨的因素。把行情软件改成不复权,查2015年底和2016年底的股价,以及2016年的分红方案(只看送转,现金分红进当期损益了不用考虑)分别计算一下:
浦发银行:期初余额27.95亿,股价18.27(合1.5298亿股),2016年10送1后变成1.6828亿股,期末股价16.21,若持股数不变,期末余额应为27.2874亿,而实际余额31.05亿,说明加仓了没错。
广博股份:期初余额1.89亿,股价17.52(合0.1078亿股),2016年10送5后变成0.1618股,期末股价17.33,若持股数不变,期末余额应为2.8亿,而实际余额2.503亿,说明减仓了而不是加仓。
以此类推中信股份H(还得查汇率,或从中信股份年报中查股东份额也行)持股没有变化,创业软件加仓,金正大减仓,中信证券期初期末都是0,说明2016年期间交易过但最后清了。
从后面2018.2.2《避雷要诀》中罗列的中信股份15~17年持股也说明了这里加减仓判断是马虎了,毕竟看的太快了。

第16页:(第11~15页服装地产先跳过,放最后)
投资业务
1:提到了联创电子,联想到刚才第9页联创是从长期股权变更过来的,第10页公允表格中显示联创当期的变动对利润有影响说明变更后还有减仓操作;变更是否合理、产生多少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变更后有何操作盈亏如何(金融资产处置收益)?从财报和当时的公告中查找答案,并中翻中了整个过程,梳理一下:
①变更前的账面:6.2亿(公告里有),这个涉及权益法长投的账面后续计量,完全跟随所投公司净资产变动而变动,即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现金分红,联动影响其账面,不受股价变动影响;
②变更时点2016.3.16,当时的持股数(7845万股)、股价(22.49元/股)、持股公允价值(17.64亿)、累积其他综合收益(0.98亿)都在公告中已知,公允-账面+其他综合=17.64-6.2+0.98=12.4亿为本次变更的投资收益。变更后,持股以公允价值入账,就是17.64亿(22.49元/股);
③变更完持股应该仍然是7845万股,但是第16页表格显示只剩2910万,市值5.57亿,得出股价19.2(5.57/0.291)比变更时的22.49跌了,持股减少了4935万股,回看第10页联创的减仓对利润影响是0.5895亿,税前0.786亿,每股盈利0.786/0.4935亿股=1.59元,成本22.49,说明平仓价是22.49+1.59=24元/股。
④中翻中权益法长投时,有个小虫 同时,持有联创股权期间,可能有少量计入资本公积的变动,比如说是-8,于是,变更会计计量方法就产生本期投资收益94+(-8)=86。这里如果有计入资本公积-8的话,账面也应该相应的减8, 200+15-9-8=198,那么投资收益应该是300-198+(-8)=94。这里主要是为了举例,要考虑挪出资本公积里的或有项。
⑤这个财技的一般用法:股价涨的多,就长投变可供,收割(股价-账面)的涨幅;经营利润高,就可供变长投,享受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

2:当年总投资收益32.3亿,实现净利润16.6亿,反推税前利润22亿,32.3-22=10亿的投资成本,然后推测出是融资利息,在财务费用的附注中查到利息支出确实有11亿,原来还可以这样,公司每块业务都可以单独透视“利润”,学到了。

3:通过投资成本和期末真实市值的差异提前判断是隐藏了地雷(浮亏)还是金矿(浮盈),此处看出宁波银行浮盈21亿,中信股份H浮亏38亿。

4:提到了联创电子、宁波银行、浙商财险、银联商务、长丰热电,均通过变更或处置产生了投资收益,索性在这里把它们的来龙去脉都整理一下:


联创电子来龙去脉
2001:叫宁波牦牛服装辅料有限公司,持股20%。联营,记权益法长投。;
2002:改名宜科科技,远古时代的权益法长投记录方式有点看不懂,年初0.106,年末0.201;
2003:无大变化;
2004:上市,发行3000万股,导致雅戈尔投资比例25%降至15.99%(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持有本公司 12.79%的股份1064.6万股,通过鄞州英华服饰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本公司 3.20%的股份266.15万股),但有两名董事,仍然按权益法长期股权核算。年初0.25,年末0.38。上市导致的盈亏看不出来。这里涉及视同出售收益。每股发行价为人民币 6.42 元,共募集资金人民币1.926亿, 扣除费用后实际募得资金1.79亿, 其中3000万计入股本,1.49亿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发行前,所有者权益1.04亿,股份数共5323万股(63.96%),发行3000(36.04%)万股后,合计8323万股, 上市前雅戈尔共持有1064.6+266.15=1330.75万股,占比25%;对应净资产=1.04*25%=0.26亿,稀释到15.99%,减少了(25-15.99)/25=36.04%,0.26*36.04%=0.0945,相当于卖掉945.56万账面,因上市,联创增加净资产1.79亿,雅戈尔相应增加了1.79*15.99%= 2867.27万,视同处置投资收益=2867.27-945.56=1921.71,财报和附注中没找到。P63有个“其他”1731.92万,跟我算的不一样,先过;
2005:宜科科技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持股12.84%,年初0.38,年末0.31;
2006-2009:无大变化,持股还是12.84%;
2010:公司出资 36,327.82 万元收购其 17.00%股权,持股比例变为29.84%,投资成本3.82,年初0.52,增加3.61,年末4.14;以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宁波市鄞州新华投资有限公司名义收购,所以出现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中权益法长投数据不一样。
2011:年初4.14,增加180万,年末4.16,持股29.84%,投资收益482万;
2012:期初4.16,期末4.17;
2013:4.17,4.18,持股29.84%;
2014:改名汉麻产业投资股份,权益法长投记账跟现在类似了,持股30.08%,期初4.18,追加0.9,投资收益361万,其他权益变动0.44,分红301万,期末5.53;
2015:江西联创电子借壳汉麻产业上市,更名为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反向收购,还没学习过分众,所以对我来说属于知识盲区,留到研究分众时再看;公司的持股比例由 30.08%下降为 13.18%,仍然按权益法长投,应该还是涉及视同出售,没有研究重组细节,这里也没法算留到以后。期初5.53,投资收益0.43,其他综合收益-3万,其他权益变动0.26,分红117万,期末6.21;
2016:权益法长投资变为公允计量可供出售,详细过程上面已写。
2017:持仓没变,期初5.57,期末4.72,因为股价下跌;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是现金分红导致106万。
2018:没说持仓多少,期初4.72,期末2.50,股价跌了一半差不多,当期对利润影响还是现金分红。
2019:变更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仍然以公允价值计量,期初2.5,期末6.08。
2020:期初6.08,期末2.1,减持了,但是因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永远不影响利润,所以累计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金额直接进入留存收益影响净资产。
2021:全部清仓,当年有498万其他综合收益转入留存收益。

联创电子总结:
1:04年上市时,视同出售收益金额对不上。
2:提到其他综合收益时,要注意是税前还是税后净额。
3:解决了以前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联合营数据不一样的问题,说明该联合营公司由控股子公司持有,或者由母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同时持有。
4:经常发现权益法下投资收益≠持股比例X联合营公司净利润,数值差一点,因为投资方会调整被投方的账面净利润。


宁波银行来龙去脉
2004:开始投资,那时叫宁波市商业银行:635.9+15564.1=16200万,宁波银行注册资本180000万,雅戈尔占9% 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2014年7月前对成本计量可供或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叫法),本年投资额和账面余额都是16200万;
2005:出资1955万收购宁波银行1700万股份,占比仍是9%,期末余额16200+1955=18155万;
2006:无变化;期末余额18155万;投资收益2148万,是分红;
2007:上市,更名为宁波银行股份;期末余额18155万,占比降到6.17%,投资收益1894.7万(分红);因为是成本法计量,所以上市不影响账面;
2008:期末余额18155万不变,持股7.16%(1.8155亿股),投资收益3580万(分红);查询宁波银行2008年报,雅戈尔持股1.79亿股;收盘价6.8,
2009:根据《2009会计准则解释3号》变更了宁波银行的记账方式,由成本法长期股权变更为公允计量可供出售;这里财报数据错误,导致转换看不懂,卡了两天;
注意P5页和P87页的截图:
P5中把宁波银行和广博股份的期初公允价值给弄颠倒了……发现问题后就好解决了:
期初,成本计量的长投账面:宁波银行:1.8155亿,广博股份:0.0983亿;
期初,可供出售的公允价值:宁波银行:6.8599亿,广博股份:1.0129亿;
注意这里所持宁波银行和广博股份均是限售股,由于限售股在限售期内的流通受到限制,因此不能直接依据对应的无限售条件股份的收盘价作为限售股的公允价值,而是应当采用估值技术加以确定。期末公允值同理也不按估计算。
转换时:成本计量的长投账面1.8155+0.09832=1.9138终止确认,以期初公允价值入账6.8599+1.0129=7.8728;公允与账面差额7.8728-1.9138=5.959亿计入类似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5.959*75%=4.4692进入资本公积,这笔收益税务暂时不认,所以应纳所得税5.959*25%=1.4897亿先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录调整如下:
2010:增持7050万股(限售),合计持有宁波银行股票 2.495亿股,其中1.79亿 股已解除限售。
2011:减持2210万股,对利润的影响就是这2210万股当期的平仓盈亏和对应的历年累积其他综合。
2012,减持1840万股;
2013:期初持股2.09亿股,增持9565.0088万股,减持1330万股股;期末持股2.9135亿股;占6.79%;
2014:追加56,404.35 万元,增持6383.2533万股。占比10.93%,变更核算方法,由公允计量可供出售变为权益法长投。转换过程如下:
上年末股价9.23,持股2.9135亿股,公允价值2.9135*9.23=26.89亿;而初始投资成本为18.32亿;在终止确认这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初始成本18.32与公允价值26.89的差额8.57亿计入当期损益,利润8.57*75%=6.42亿,应纳所得税8.57X25%=2.14亿先进入递延所得税负债。转换完成,变更为权益法长投,初始成本计量=转换前公允26.89+本期追加的5.64=32.53亿(高于宁波银行2014期初净资产255亿*10.93%=27.87亿,所以权益法账面不用调整),后续按其经营情况计量投资收益每年大概有7、8个亿,相当于公允计量下每股每年得涨2块多,之前几年股价确实没这么大涨幅。2015-2022:一直是权益法长投,目前持股比例8.33%,每年投资收益20亿左右。
宁波银行总结:
1:公允计量的项目如果期末余额和期末市值不同,一般是因为持股中有限售股存在,限售部分使用了技术估值而非市价;
2:这里有个疑问:以前疑问点:不通过净利润,而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等直接影响净资产的那些项目的所得税是怎么交的,现在新的疑问:是不是这种都先不交税,都是先递延?
3:理解了合并净利润和母公司净利润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对于并表子公司,母公司报表按成本法长期股权计,只有子公司现金分红进母公司的利润,所以合并报表的归母净利润-(母公司利润-子公司现金分红)=子公司利润;
4:2014之前,长期股权投资下面分为:联合营(权益法),其他股权投资(成本法),2014及以后,长期股权投资下面只剩下联合营权益法,成本法一般变更为以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在后来就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了。


浙商财险的来龙去脉
2009年:公司出资 18,000 万元发起设立,占股18%,非上市公司,入账为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期末账面=1.8亿
2010、2011无变化;
2012:追加0.9亿,成本2.7亿,持股还是18%;
2013:无变化;
2014: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成本法长投变更为成本计量可供出售,科目平移,其他均不变;
2015年:追加0.8775亿再购进3%股权,持股比例从18%上升至21%,成本=2.7+0.8775=3.5775亿, 委派一名董事,变更为权益法长投,直接以初始成本3.5775入账(说明大于此时浙商财险净资产*21%),对照宁波银行在14年由公允计量可供变更为权益法长投;
2016-2021:一直是权益法长投,投资收益每年亏1-2亿。

浙商财险总结:
1权益法长期股权的减值问题,以前在泸州的财报上,看到某项权益法长投后面一直挂个减值,以为每年都在减值,现在知道挂在最后一列的减值说明是历史上的减值过,如果是当年的减值,会列在期末余额左侧。


银联商务的来龙去脉
2010年:出资1.36亿,占股2.02%(股数没说,但通过2011能算出来,总股数49505万股,2.02%是1000万股,1.36亿/1000万股=13.6元/股),银行卡服务,放在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中(2014年前都这么处理);
2011:追加投资2.25亿受让银联商务有限公司 1,500 万股股权(22500/1500=18元/股),占比3.03%的股权(1500万/3.03%=49505万股总股本),股权转让完成后,雅戈尔累计投资3.61亿,持有银联商务有限公司 5.05%(2500万股,均价36100/2500=14.44元/股)的股权。
2012:无变化。
2013:出资3.4亿,受让银联商务有限公司 4.04%(2000万股,34000/2000=17元/股)的出资份额;合计占8.97%的股份(4500万股),3.61+3.4=7.01亿投资成本。7.01亿/4500=15.5777元/股,累计投资3.61+3.4=7.01亿;公告显示本次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银联商务 9.09%的出资份额, 但是年报P16:显示期末占被投公司权益比例8.97%,持股和表决权比例都是8.97%,公告占出资份额9.09%,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一样?
2014:以3.41亿转让2,000 万股出资额(占其注册资本的 3.988%)(2000/3.988%=50150.45万股,按这个算的话,2013是8.97%),从成本法长投转为成本法可供出售;转让前持股均价为15.5777元,减少2000万股相当于减少了3.1155亿投资成本,拿到了3.41亿转让款,3.41-3.1155=0.2945亿应该属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收益,没具体披露。剩余2500万股出资份额,比例为4.986%。剩余持股的成本=2500*15.5777=3.8944亿;
2015:没变化;
2016:以 6.51亿转让银联商务 1,750 万元(65100/1750=37.2元/股)出资额(占其注册资本 3.49024%,总股本50150万股),2015还剩2500万股,现转让1750万股,成本1750*15.5777=2.726亿,投资收益=6.51-2.726=3.784亿 剩余2500-1750=750万股,750/50150.45,=1.495%的股权;剩余成本=750*15.5777=1.1683275亿;剩余1.5%持股,成本=期末余额=期末市值=1.1683亿,数据都对上了。
成本15.5777元/股,最新估值37.2元/股,增了2.38倍;《诞生记》用这个粗略估计了其他未上市金融资产涨幅;
2017-2018:没变化1.16833;
2019:由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变更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变成了1.20171,当期变动301.08万,期末1.231818;发现1.20171跟1.16833差了333.8万,怎么来的?P141显示:累计利得638.8463,当期变动301.08万,也就是说追溯上期变动或历史变动为337.76亿;1.16833+0.033776=1.202106,1.202106+301.08=1.232214,差不多能对上;
2020-2022:变动不大,略减持。

银联商务总结:
1:数据整理的有点啰嗦,主要是因为一开始2016年的数据对不上;
2:银联商务展现了三无股权的发展历程,2014之前,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2014-2019,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2019之后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长丰热电来龙去脉
2004年:出资6381万,折合768万美元,持有其50%股权,注册资本1200美元,合并报表,第一大股东;那个年代构成合并的差价还不叫商誉,而是叫股权投资差额,要像无形资产一样每年摊销。初始金额952万,分10年摊销,本年摊销63万,还剩889万;
2005:初始952万,本年摊销95万,还剩793,为什么在母公司报表里显示为权益法?应该是成本法才对。
2006:初始952万,本年摊销95万,还剩698,还有少数股东权益的少数股东损益的披露;
2007年:叫商誉了,年初年末都是952万,终于在母公司报表里显示为成本法股权投资了,初始金额和年初账面余额、年末账面余额都是6382万了,还有少数股东权益的少数股东损益的披露;
2008:商誉952万,初始金额和年初账面余额、年末账面余额都是6382万;
2009:商誉952万,初始金额和年初账面余额、年末账面余额都是6382万;
2010:商誉952万,初始金额和年初账面余额、年末账面余额都是6382万,现金分红88万;
2011:减少投资1986万,还剩4395万,本期现金分红255万;
2012:商誉952万,年初年末都是4395万,现金分红360万;
2013:现金分红430万;
2014:现金分红497万;
2015:向少数股东分红461万;
2016:卖出50%所持股权,合并报表投资收益1.2775亿;复习一下母报表和合并报表处置子公司的流程:
母报表由于采用的成本法长投计量,账面=初始投资成本,是一直不变的,处置产生的收益就是处置对价-初始成本;
而合并报表是把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负债和少数股东权益都并表,虽然形式上是把整个子公司都装进了合并报表,但是把合并报表中子公司归少数股东的权益和资产销掉,再把子公司负债销掉,左侧最后剩下的还是母公司占有的子公司净资产及后续持续经营导致的变动,本质上跟权益法长投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是一样,只不过初次购买时的溢价单列了一个商誉科目。
那么合并层面的处置跟母公司报表的处置就略有区别,假如持有三年后卖出,母公司中途的成本法长投账面是一直不变的,处置时一次拿收益;
而合并层面,子公司的经营和非经营导致的对应净资产变化每年都会体现到合并层面的利润上来,最后处置时收益是处置对价-最新的账面净资产(现金分红要考虑进去),当然要把商誉加上。
即: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合并财务报表层面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就是处置带来的投资收益;
按照2016期初子公司情况先大致算长丰热电的净资产:
总资产5.9155-总负债5.2290+当年净利润0.0133=0.6998亿,
雅戈尔持有50%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为0.6998*50%=0.3499亿,
实际账面=0.3499亿+商誉952万-历年分红2091万=2360万,
差额=处置价款-实际账面=6521-2360=4161万;
与财报披露数据不一样:
按上面截图计算,账面应该是负的6254万, 实在搞不明白,查了一下也没有相关的公告,先搁置以后碰到类似案例再解决。

长丰热电总结:

针对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报表使用成本法长投而非权益法长投的内涵,是防止确认子公司过多的注水收益或无现金流支持的收益而干扰母公司现金分红决策。


五家公司的前生今世整理结束,继续:
投资部分分析基本结束在了财报第16、17页,紧接着就是给投资板块估值;
先是把公司一分为二:
为什要这么分拆?
雅戈尔的投资情况:
现金:约50亿受限资产(融资保证金47亿);
理财产品:从其他流动资产里找到银行理财37.3亿,结构性存款5.5亿,合计约43亿
非上市的可供出售和长期股权:期末市值为36.4+2.2=39亿,由于未上市没有清晰的公允价值,所以期末余额和期末市值实际上都等于初始投资成本并没有反映最新估值,那这里老唐以银联商务为例(见上面银联商务分析过程),2016最新那笔转让折合每股价值37.2元,是2010年初始成本15.58元的2.38倍,所以毛估把所有未上市项目都按这个比例计算得到39亿*2.38=93亿(92.82);
上市的可供出售和长期股权:诞生记成文于2017年6月27日,此时2017年一季报已出,所以先查看一季报P6显示的最新持股和仓位,然后看一下自一季报至6月27日之间有没有出售公告(没有),因此按6月27日的收盘价计算上市的可供出售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市值:300亿
形成了投资板块最终的状态如下:
投资资产300+93+50+43=486亿,
负债136+182=318亿,
投资板块净资产值486-318=168亿;
在这里有人质疑给投资板块分配的负债太高了,会直接影响投资板块的净值从而影响投资板块估值,甚至后来在别的文章评论区还追问过(我记得老唐的回复是:“不知道你在纠结些什么”)。
那么负债到底怎么分配合适呢?

雅戈尔总负债410亿,
其中92亿肯定要分给服装地产,因为是一些应付预收等经营负债;
还有182亿境外借款是所持中信股份H的资金来源,所以肯定要分给投资板块;
关键是剩余的136亿短期负债怎么分配的问题:
都给投资板块的话,投资板块净值就是上面的168亿;
都给服装地产的话,投资板块的净值就上升到304亿;
因为服装地产的估值主要看利润,所以负债怎么分配都不受影响;但投资板块净值从304亿到168亿差了136亿,肯定影响估值;
这里我的理解是,304亿和168亿看似差距很大,但是在这里其实影响也不大,因为不了解投资板块的掌舵者风格,如果你认为他的持仓组合是价值毁灭型的,那估值会在投资板块净值的基础上大打折扣,恨不得买过来立刻马上全清掉,所以如果打5折的话,304/2和168/2才差70亿,而且随着给的折扣越大,相差就越小,根本无所谓了。

到此,投资板块结束。
倒叙回第11页开始服装和地产板块。


第11-28页:
记录,公司业务三大块,服装、地产和投资。

服装:看公司提供的那张图表,行业增长7%,大企业负增长,网络销售增长18%;

地产:全国性牛市,销售面积、销售额均出现大幅增长。公司地产业务主要经营区域宁波和苏州,跟整体对比一下。

行业情况:
关注横向对比即与行业、同行比较;
服装板块:有一张图提供了一些数据,怎么看这些数据:穿戴类行业整体增速是7%(消费行业10%),而线上的穿戴增速18%,线下是-0.5%,这三个数据反映出行业一般,线下更是江河日下。
地产板块:行业整体增速超过20%,而宁波和苏州(公司地产业务所在区域)宁波成交价仅增7%,苏州成交面积增速为负。

核心竞争力分析:
关注有无明显、显著或垄断性的优势;
服装板块:较同行无显著差异;
地产板块:强调区域说明偏居一隅,强调定位说明还没做到,积极探索转型说明当前的模式不好做。

具体经营情况:
服装营收增长缓慢,线上增速高但绝对金额占比太低;财报给出网点数和总营业面积,自己要做出一个单店的切片:单店的面积、营收、利润、产品结构和存货积压情况,如果有服装行业人脉可以咨询一下这种直营为主的模式下存货量是否合理、批发模式的存货量能缩减多少;追溯过去五年的单店数据做比较看变化,通过数据去感受行业是否苦。

查看重点战略:
①推出新品牌(网络搜索详情);
②开大店战略(切片分析);
③会员战略(通过会员数量和消费金额判断人均消费金额和频度)。
地产:看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利润,结存面积、在建面积、土地储备、拿地节奏,对应的可建面积,地块位置对应的房价,大致推断未来两三年的可销售面积和金额、利润,增速就大概有数了。

第29、30页:
经营计划:服装方面接下来有百亿高支出大动作,又苦又高;地产看意思就是维持,从储备看短期内增量空间不大。

接下来就是在考虑业务模式、利润增长、资本支出的情况下,对服装和地产板块进行大致的估值。

至此,整个分析过程基本结束在第30页,从手上这本财报也可以看出,战斗主要发生在前30页,中间基本是新的,后面也只是在个别附注页进行了简单查看。不禁想:如果在前30页信息密集区没有压榨出足够的内容,那么后面100多页又能抓住多少呢。

整理过程耗时6周,暴露了很多薄弱环节,比如金融资产:
5种表现形式: 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重大影响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4种操作: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终止确认、转换 ;
3个时间段:2014之前,2014-2019,2019之后,会计准则略有变化;
5*4*3=60多种情况,再加上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差异情况更多,只能靠大量的案例去理解。
诞生记适合先尝试简单分析几个公司之后再看,可以检视所学,也能更好的去感受顶尖高手第一视角的飘逸与震撼。
整理前后,反观自己也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以前看财报时最怕横跳,中途跳别的年份别的公司、要么就是跳远古时期的公告和新闻,非常抵触,现在这个障碍感觉没了,真奇妙。

<全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波克夏接班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